io

IO

缓存 I/O 又被称作标准 I/O,大多数文件系统的默认 I/O 操作都是缓存 I/O。在 Linux 的缓存 I/O 机制中,操作系统会将 I/O 的数据缓存在文件系统的页缓存( page cache )中,也就是说,数据会先被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然后才会从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拷贝到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

缓存 I/O 的缺点: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在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内核进行多次数据拷贝操作,这些数据拷贝操作所带来的 CPU 以及内存开销是非常大的。

IO模式

对于一次IO访问(以read举例),数据会先被拷贝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中,然后才会从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拷贝到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所以说,当一个read操作发生时,它会经历两个阶段:

  1. 等待数据准备 (Waiting for the data to be ready)

  2. 将数据从内核拷贝到进程中 (Copying the data from the kernel to the process)

正式因为这两个阶段,linux系统产生了下面五种网络模式的方案。

  • 阻塞 I/O(blocking IO)

  • 非阻塞 I/O(nonblocking IO)

  • I/O 多路复用( IO multiplexing)

  • 信号驱动 I/O( signal driven IO)

  • 异步 I/O(asynchronous IO)

    阻塞 I/O(blocking IO)

    blocking IO的特点就是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被block了。

    非阻塞 I/O(nonblocking IO)

    nonblocking IO的特点是用户进程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kernel数据好了没有。

    I/O 多路复用( IO multiplexing)

    I/O 多路复用的特点是通过一种机制一个进程能同时等待多个文件描述符,而这些文件描述符(套接字描述符)其中的任意一个进入读就绪状态,select()函数就可以返回。

    异步 I/O(asynchronous IO)

    用户进程发起read操作之后,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而另一方面,从kernel的角度,当它受到一个asynchronous read之后,首先它会立刻返回,所以不会对用户进程产生任何block。然后,kernel会等待数据准备完成,然后将数据拷贝到用户内存,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kernel会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signal,告诉它read操作完成了。


    两个服务之间调用的时候,A服务开线程调用B服务然后直接返回,A提供回调接口供B逻辑执行成功后回调(也可以通过MQ实现)。

zhang dong wechat
关注我的微信来交流技术问题吧!